白银在我国的发展史

白银作为一种金属,在我国有着几千年的悠久历史,同时在人类经济与文化的发展中也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大部分投资者都知道白银具有投资的作用,但其实它的用途远不止于此。同黄金一样,它也曾作为重要的货币物资,具备储备职能,也曾作为国际间支付的重要手段。中国白银市场的发展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建国前的白银发展史

战国时期,白银作为货币最早开始出现。

唐宋以后,白银开始被用作货币使用,并且在北宋时期发展出了纸质“银票”,这既是中国同时也是世界上最早的银票。

元朝时期,银本位制不断加强,政府把白银作为主要货币,银锭“元宝” 开始出现。

到了明清,银本位制进一步巩固,银币在明朝成为正式货币。元宝、碎银和银元成为清朝法定货币,白银在明清王朝的经济发展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直到1935 年中国国民政府宣布发行法币、取消银本位,白银作为货币的使用才受到限制。不过银元在民间一直流通到1949 年。

建国后白银市场的发展历程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币成为国家法定货币,银元逐渐退出了流通领域,白银的主要作用转变为工业贵金属材料、饰品材料。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统销统购时期(1949年-1983年)

建国初期,为了稳定人民币,中国人民银行于1950年4月制定下发了《金银管理办法》(草案),冻结民间金银买卖,严厉打击银元投机倒把活动。

改革开放前,主要调整金银的收购政策,鼓励金银生产,保证国家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对金银的大量需求。1977年,建国以来第一个金银管理规章,《中国人民银行金银管理办法》(试行)发行。

加强生产时期(1983年-1999年)

改革开放后,主要任务是调整金银管理方法和加强金银法制建设,促进金银管理由保管型向经营管理型转变。

1983年6月,国务院发布《中国人民银行金银管理条例》,对金银的生产、收购、配售、加工、使用、回收、出土、进出口等提出明确的法规规定。同年12月发布实施《中国人民银行金银管理条例实施细则》。

1984年1月,中国人民银行与海关总署共同制定《金银进出国境的管理办法》。

白银市场全面放开时期(2000年至今)

纵观白银的发展,它就像是历史的一股血液,在经济发展中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中国也是世界上重要的白银市场之一。白银作为一种贵金属,具有较高的收藏价值和保值功能其储量也代表着一个国家经济实力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