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报本该是上市公司与投资者沟通的一座桥梁,但在巨大的利益面前,仍有不少公司不惜铤而走险进行财务造假。殊不知一旦东窗事发,投资者将会蒙受巨额的损失。据统计,2020 年全年,A 股有 27 家上市公司因财务造假事宜被证监会、证监局行政处罚。
今天我们就为大家揭密常见的财务造假手段,帮助投资者多多避雷。
一、财务造假的分类
我们知道有两个会计恒等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利润=收入-费用”。
财务造假的手段多种多样,同时也是与时俱进的,但是基本思路都是围绕两个会计恒等式展开,例如虚增资产、虚减负债和虚增收入。财务造假往往是通过抬升上市公司的利润、资产,从而达成业绩考核、市值管理、信贷资金获取、维持上市地位等目的。尽管造假的手段多种多样,但核心还是围绕“虚增资产、虚减负债、虚增收入、虚减费用”等模式展开的。
二、常见财务造假手段解析
针对几种常见的财务造假手段,和大家简单解析下:
1、虚增收入
虚增收入,通常是通过虚构业务、伪造合同实现的,即无中生有的把戏。
举个例子:某公司通过编制虚假的销售订单,并提前确认未发货的订单收入,虚增当年营业收入和利润。
2、提前或推后确认收入
提前确认收入一般是为了提升当期的业绩情况;推迟确认收入可能发生在企业当前业绩良好,但预计未来利润可能下跌的情况下。
举个例子:某公司通过收入跨期确认,导致少记去年营业收入和利润,多记今年营业收入和利润。
3、虚增资产
虚增资产主要是指在购入资产后多记资产金额,甚至直接列入不存在的资产。比如,农林牧渔行业具有存货数量不易盘点等特征,成为造假重灾区,“獐子岛扇贝又跑了”的闹剧大家一定印象深刻。
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等科目财务造假同样频发,投资者们如果发现某上市公司的资产科目存在异常或不合逻辑的增长,需要提高警惕。
4、借助关联交易操控利润
关联交易常常是上市公司利益输送的纽带,证监会对关联交易关注密切。如果一家公司的收入和利润很大一部分来自于关联交易,业绩往往是不可靠的,要么说明它在市场上没有竞争力,只能靠关联企业续命,要么可能存在资金空转、利益输送等行为。
常见的财务造假手段除了以上四种外,还有少记/转移费用、提前或推后确认费用、增加非经常性损益、通过资产减值损失调节利润等。
财务造假对投资者的伤害无疑是巨大的,如果投资了一家企业的股票,又因为该企业财务造假而退市的话,投资者的损失是难以挽回的。所以,作为一名合格的投资者,必须炼出火眼金睛看破他们的伎俩,同时还要不断提升财务功底,掌握扫雷财务造假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