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我们和大家聊过上市公司的定期报告,定期报告分为年度报告和中期报告。上市公司应当按交易所规定,在每个会计年度结束后4个月内(4月30日前)编制完成年度报告。事实上,在发布年度报告之前,有些公司还会发布业绩快报和业绩预告。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业绩快报和业绩预告。
首先,我们先了解发布业绩快报和业绩预告的主体有哪些。据证监会和证券交易所规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的上市公司应当进行业绩预告,如年度净利润为负值、业绩与上年度相比上升或下降50%、实现扭亏为盈、期末净资产为负值等。但也存在一些上市公司出于传递公司业绩变化情况的目的,自发地发布业绩快报和业绩预告。
接下来,我们就来正式介绍什么是业绩快报和业绩预告,作为投资者,我们又可以从中获取到哪些信息呢?
从字面意思可以看出,业绩预告就是预估公司的当期业绩。当出现了“预亏”、“预盈”、“预增”、“预减”的情况,即预计将发生亏损或扭亏为盈、年度净利润与上年同期相比预计将上升或下降,上市公司就应交易所要求发布业绩预告。由于数据是预估的,因此给出的往往是个区间值,且准确性也无法完全保证。
业绩快报,凸显的则是一个“快”字,它的发布时间在一定会计期间结束后、定期报告公告前。业绩快报用于初步披露主要会计数据和经营指标,相对业绩预告来说,业绩快报的准确性就要高得多了。通常,业绩快报不是强制发布的。
业绩快报和业绩预告的发布,极大程度解决了上市公司与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同时也起到了一个缓冲的作用,防止出现公司股价在年报披露时剧烈波动的情况。
那么,面对一份业绩快报或是业绩预告,我们该如何下手呢?
本文为大家总结了“三看”:第一,看公司营收和利润,比较公司的营收、利润是否增长以及两者之间谁的增长幅度更大等各方面数据;第二,看各季度的趋势变化,通过已有的三季度数据和业绩快报,进而拆解出四季度的业绩;第三,看预期是否一致,比较业绩快报与三季报预测的业绩变动区间。
举个例子,有一家优秀的上市公司,它的全年业绩同比大幅增长,我们正打算认购它的股份。但通过拆解四季度业绩,我们发现事实上增长都是由前三季度贡献的,从而我们可以及时调整投资策略。
最后,需要注意的是,虽然相比年报,业绩快报和业绩预告可以提前提供信息给我们,但毕竟内容还是不太详尽,而且未经过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因此,不能一味地参考业绩快报和业绩预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