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为系统解决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进程中一些重大项目建设的资金问题,从今年开始拟连续几年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专项用于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今年发行1万亿元。”

与普通国债相比,特别国债具有专款专用、用途灵活、不列入财政赤字等特点。回顾历史,我国分别于1998年、2007年、2020年发行了三次特别国债,发行金额分别为2700亿元、1.55万亿元、1万亿元,其中2007年发行的1.55万亿元特别国债分别于2017年、2022年两次对到期部分进行滚动发行,金额分别为6000亿元、7500亿元。

9b460f9faf0e470195fea8f58bb1bfa8.png

与前几次发行相比,本次特别国债“特别”在哪儿?

首先是强调债券期限为“超长期”。“超长期”国债一般指发行期限在10年以上的国债,我国10年及以下的国债实行关键年限定期发行制度,而10年以上的超长期国债由财政部根据市场和经济情况运行择机发行。目前我国已发行国债的期限最长为50年,于2009年首次发行,此前发行的国债最长期限为30年。

对于债券市场来说,超长期国债对丰富债券市场品种结构,完善收益率曲线,提供长期定价基准具有重要作用。随着近年来的快速发展,目前在我国债券市场中,短、中、长期债券已基本形成比较合理的结构。据国金证券统计,截至2024年1月18日,存续国债的期限分布较均衡,5年以下、5年、7年、10年、20年、30年、50年的占比分别为28%、16%、17%、22%、2%、11%、4%,10年以上超长期国债合计占比达到17%。

特别是2023年30年期国债期货的上线,为超长期国债提供了有效的利率对冲工具,可以满足保险机构对超长期债券进行套保和久期管理的需求,提升市场的定价效率,同时也进一步有助于国债收益率曲线形状改善,提升超长期现券交易流动性。

而从本次特别国债的资金使用来看,“为系统解决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进程中一些重大项目建设的资金问题”,特别国债将“专项用于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国防、科技、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社会保障等领域都是可能的资金投入方向。这些领域的投资规模巨大,回报周期长,风险较高,较难依靠市场机制和传统的财政手段来解决。而发行超长期国债可以提供长期、稳定、低成本的资金来源,降低财政压力,增强财政可持续性,正契合了这一建设资金需求。可以平衡财政支出的结构,避免短期债务的积累,实现财政支出的跨年度平滑,符合预算法的原则。

其次是首次提出“拟连续年发行”的时间安排。发行特别国债是特殊时期的特殊手段。从此前几次发行来看,2007年与2020年的两次发行,时间间隔达到13年。本次提出连续发行的安排,凸显了当前所处时期的特殊性。

回顾历史,1998年,财政部向四大行定向发行了2700亿元的特别国债。当时,1995年生效的《商业银行法》,以及按《巴塞尔协议》的规定,银行资本充足率应不低于 8%。然而当时四大行按账面的资本净额计算的资本充足率为 5.86%,剔除掉未核销的呆账后只有 3.5%,四大行普遍存在资本金不足和不良资产庞大现象,面临生存与发展的严重问题。

2007年,发行1.55万亿元特别国债,主要用于置换央行外汇储备,组建中投公司作为外汇储备新的多元化投资平台。当时,中国国际收支持续顺差,外汇储备连年攀升,已突破1.4万亿美元,迫切需要建立中国的“主权财富基金”。

2020年,发行1万亿特别国债,处于新冠肺炎疫情发生的历史性时点,资金全部转给地方主要用于公共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和抗疫相关支出。

“十四五”时期正处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开局起步期、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持续深化期、新一轮科技与产业革命的加速拓展期。2024年则“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今年我国发展面临的环境仍是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经济回升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也不会改变,必须增强信心和底气。同时要坚持底线思维,做好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充分准备。”

在这一背景下提出“拟连续几年发行”特别国债的安排,表明了“系统解决”重大项目建设资金问题的决心和政策考量。国金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赵伟表示,尽管1万亿超长期特别国债不纳入赤字,但财政持续扩表的逻辑没变,“如果纳入赤字测算,整体赤字率是接近4%的,可以保证经济平稳运行”。预计将在未来几年中对加强粮食安全、能源安全、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城市基础设施和保障性安居工程配套基础设施、生态环境保护修复、交通物流重大基础设施等重点领域建设,起到积极作用。

 

编辑:林郑宏

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400-6123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