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资产荒”行情持续演绎 精细化择券仍是决胜关键

眼下,在“大行放贷、小行买债”继续上演,非银欠配情况加剧的大背景下,高息“资产荒”愈演愈烈。 尤以信用债市场来看,尽管收益率偏低已成为市场共识,但纵观一级新债的发行情况,居高不下的认购倍数,从侧面印证了优质高收益资产越来越少的现状。 分析人士认为,鉴于“债牛”行情尚未逆转,则综合考虑投资标的的流动性与变现能力,目前仍可持续关注主流平台发行的城投债,建议适当拉长久期。 供需失衡导致“资产荒” 可以看到,3月14日,城投债发行再次刷新市场认知,“24杭城投MTN003A”“24杭城投MTN003B”成为全市场的焦点,在10年期、30年期国债收益率近期出现一定调整上行的背景下,新发10年期“24杭城投MTN003A”的全场认购倍数达3.96倍,票面利率为2.82%,20年期“24杭城投MTN003B”的全场倍数为3.57倍,票面利率为3%。 显然,现阶段各方机构对于城投债的追逐正变得愈加猛烈。而资金热情居高不下,也抬高了城投债的“身价”。 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供需失衡或是推动本轮城投行情持续演绎的重要因素。 需指出,在市场对高息资产需求加码的大背景下,城投债的供给却在不断收缩。 根据券商统计,2024年2月,城投债发行规模大幅下降,为近12个月以来的最低值。城投债新增融资监管依然严格,募集资金仅用于借新还旧的比例维持高位。具体来看,2月城投债的发行量为3097亿元,环比减少3514.17亿元,且因春节错期,同比减少1501.27亿元;当月城投债净融资额仅31亿元,环比减少647.98亿元,同比减少2604.57亿元。 不仅如此,2月城投债的发行利率亦继续走低。受资金面平稳偏宽、债市走牛、化债行情持续演绎和“资产荒”叠加发酵的影响,城投债发行利率中枢继续大幅下行。2月城投债的加权平均发行利率为2.71%,较上月回落43BP;各等级、期限城投债发行利率均环比下行,其中,主体级别为AAA级、AA+级和AA级的城投债加权平均发行利率环比依次下降了41BP、36BP和55BP,AA级发行利率降幅最大。 中金公司判断,城投债作为非金融类信用债供给的主要贡献板块,受化债过程中控制新增融资规模、低息置换高息调结构以及债券短期化、提前偿还导致实际到期增长、净增出现明显下滑趋势等因素影响,预计2024年城投债的净增量同比将收缩几千亿元。 短期城投债依旧受捧 再就需求端来看,伴随“一揽子化债政策”的推进,市场对“短期内城投债违约风险较低”达成了一致预期,这使得各机构配置城投债的热情明显高涨,叠加年初本身就是机构配债的高峰期,多因素发酵进一步提振了年初抢配城投债的需求。 “宽松的货币政策执行后,经济吸水能力有限,导致了大量剩余流动性的出现。”一位机构交易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而在实体经济尚未有太大起色,股票市场表现疲弱的环境中,大部分剩余流动性基于收益考虑,只能转向债券市场,去博取相对合适的票息收益。” 毫无疑问,城投债的供需矛盾正在加深。而“资产荒”一定程度上是信用债牛市的表现,即便城投债短期的择券空间愈发逼仄,可为了避免“踏空”,各机构持续入场仍是大概率事件。 “我们也认为,可以继续关注城投债的配置机会,只不过行至目前的位置,高流动性和变现能力更显重要,后续如何做好精细化择券,将是决胜的关键。”上述交易员称。 “聚焦城投板块,目前继续进行信用下沉的风险收益比已经较低,建议各机构选择合适的中低等级个券‘吃票息’或进行高等级波段操作增厚收益。”华泰证券固收首席分析师张继强表示,“考虑到中低等级信用利差已创出2019年11月15日以来的新低,且城投长期风险依旧待解,因此对于城投债,不建议进行过度下沉。现阶段,通过‘主流平台适当拉久期’取得票息收益或是更稳妥的选择,即对于流动性较好的信用债,以配置为主,可适当参与波段交易机会。” 择券建议有的放矢 作为公募债领域唯一没有“破刚兑”的品种,城投债的相对安全性不容置喙。不过,“地方财政压力+债务严监管+地区分化”的问题始终存在,城投主体非标债务违约的舆情亦屡见不鲜。 受访机构普遍认为,2024年地方财政收支矛盾虽有望边际缓解,但压力仍存,同时监管政策收紧导致城投新增融资难度加大,城投信用基本面本身并未出现明显改善,市场担忧情绪缓释主要仰仗化债支持政策。更重要的是,化债政策力度和持续时间存在不确定性,且政策落地效果也可能存在预期差,加之当前城投债收益率和利差均已处于历史较低水平,因此,后续各投资机构应密切关注政策执行力度和实际效果,警惕政策预期差导致的估值调整风险。 总而言之,出于审慎考虑,目前在确保投资标的为主流平台的前提下,适度拉久期可能是更好的选择。 “针对合适层级的个券,久期可适当看到2年以上。”张继强表示,“当前行情已由前期的纯化债情绪带动,走向中期的化债预期落地验证阶段,因此各机构需关注区域化债推进落地的预期差可能带来的估值波动。对于部分区域的绝对高票息核心主体可适度参与中短端机会;对于少数前期因舆情扰动利差空间仍存,但债务率不高、风险可控的区域,亦可博弈利差修复空间。” 编辑:林郑宏 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400-6123115

来源:新华财经

2024-03-18 07:54:44

3月MLF操作利率如期持稳 时隔逾1年再次缩量续做深意几何?

3月的MLF(中期借贷便利)操作如期落地,中国人民银行以缩量平价的方式完成续做。 分析认为,鉴于2月已有全面降准以及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下行,本次MLF操作利率持稳符合预期;而在市场流动性已相对充裕的背景之下,缩量续做也彰显了政策的灵活适度、精准有效。往后看,当前降成本目标明确且特别国债供给压力仍存,年内降准降息或仍可期待。 缩量彰显政策灵活适度 利率持稳符合预期 为维护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中国人民银行15日开展3870亿元MLF及130亿元逆回购操作,鉴于当日分别有4910亿元MLF及100亿元逆回购到期,公开市场合计净回笼910亿元。 从月度视角来看,3月中国人民银行通过MLF操作从市场回笼中长期流动性1040亿元,打破了其此前连续15个月对到期MLF进行超额续做的“习惯”。 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表示,本月MLF小幅缩量续做,主要源于2月降准释放了约1万亿元的长期资金,当前银行体系流动性充裕,商业银行对MLF操作的需求减少。 从资金利率来看,截至14日,3月内1年期商业银行(AAA级)同业存单到期收益率均值已由2月的2.28%进一步下降至2.25%,明显低于2.50%的MLF操作利率。中国人民银行也在公开市场业务公告中明确表示,15日开展的逆回购操作和MLF操作“全额满足了金融机构需求”。 “本次MLF缩量操作再度体现了货币政策的灵活适度、精准有效,并不会改变现阶段监管层支持银行适度加大信贷投放、发挥逆周期调节作用的政策取向。”有业内人士如是说。 操作利率方面,鉴于2月已有全面降准落地,5年期以上LPR也一次性大幅下行了25个基点,政策对信贷投放及房地产行业的支持效果尚待进一步观察,此前业内人士已普遍预期,3月MLF利率将大概率保持不变。 光大证券固定收益首席分析师张旭表示,MLF降息的空间是宝贵的,相较当前宜待更需要时使用。“事实上,MLF降息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引导LPR下行,上月5年期以上LPR已大幅降低,3月再降MLF的意义不大。” “再从降低商业银行负债成本角度来看,相较调降MLF利率,引导存款实际利率下行以及降低同业存单等主动负债工具发行成本的效用明显更高。而且政策的潜在发力点并非只有MLF降息这一个,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张旭说。 3月LPR或保持不变 后续降准降息空间仍存 作为LPR的定价基础,本月MLF中标利率保持不变,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本月LPR或大概率“按兵不动”。 有业内人士表示,当前的政策重点是进一步提升货币政策传导效率,在全面降准和5年期以上LPR报价下行之后,推动银行对实体经济的信贷投放“量增、价减”,预计3月新发放居民房贷利率和企业中长期贷款利率都将有较大幅度下行。 截至目前,LPR与政策利率的利差为:7天逆回购(1.80%)+70BPs=1年MLF(2.50%),1年MLF(2.50%)+95BPs=1年LPR(3.45%),1年LPR(3.45%)+50BPs=5年以上LPR(3.95%)。 再往后看,在当前物价水平相对偏低、降成本目标依旧明确以及特别国债供给压力将至等背景下,年内降准降息或仍可期。 首先降准方面,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预计,国债、超长期特别国债、地方政府债的集中发行期或在第二季度。作为比较合适的流动性支持手段,以降准对冲流动性压力的概率较高。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也在6日明确表示,“目前,整个中国银行业的存款准备金率平均是7%,后续仍然有降准空间。” 其次降息方面,在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看来,后续政策性降息仍有空间,加快降息的必要性也在增强。如考虑到当前通胀整体低迷,实际利率仍处相对高位,不利于实体有效融资需求修复,需通过降息来进一步降低银行业负债成本,扩大融资需求、激发主体活力。 “此外,当前海外经济加息周期步入尾声,人民币汇率掣肘因素相应弱化,为货币政策操作预留出一定空间。同时内部有效需求不足和预期偏弱,也有通过降息来促进物价回升、推动风险化解等现实需要。”温彬说。 而从降息时点和幅度来看,王青预计,二季度MLF利率下调的可能性较大,幅度则或在0.1至0.2个百分点。“这既能释放稳增长政策发力的清晰信号,有助于促消费、扩投资,改善社会预期;也可带动LPR报价联动调整,有效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同时还可引导居民房贷利率较快下调,促进房地产市场企稳回升。” 编辑:林郑宏 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400-6123115

来源:新华财经

2024-03-15 14:27:42

转融券将由T+0变为T+1 营造更加公平市场秩序

此前,证监会宣布将转融券市场化约定申报由T+0调整为T+1,自3月18日起实施。本周有券商收到中证金融公司的通知,定于3月16日进行转融通业务通关测试。 业内认为,融券机制的进一步优化将有力打击借融券之名行绕道减持、套现之实的违法违规行为,并制约机构在信息、工具运用的优势,营造更加公平的市场秩序,切实保护广大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转融券将由T+0变为T+1 转融券是指证券市场的借贷业务,中证金融公司将自有或依法筹集的证券出借给证券公司,再由证券公司将这些证券借给投资者,用于融券交易。 本周,有券商收到中证金融公司下发的《关于做好暂停转融通借入证券实时可用业务通关测试工作的通知》,定于3月16日在生产环境组织转融通业务通关测试。 通知要求各证券公司高度重视,做好系统、流程、人员等各方面准备,按照测试方案认真做好测试工作。测试结束后,券商需做好环境恢复工作,并根据测试方案要求反馈测试情况。 据悉,本次业务测试重点包括,市场化转融资申报和撤单、市场化转融券约定借入和撤单、转融券非约定借入和撤单、市场化转融通证券出借、非约定申报转融通证券出借、保证金交易,以及上述业务的清算等业务处理。 时间回溯到2023年9月和11日,金帝股份上市首日大额融券卖出、高瓴旗下HHLR违规减持隆基绿能股票,两度引发市场对限售股出借融券问题的关注。此后,证监会加大了对限售股出借融券的监管力度。 今年1月28日,证监会按照“稳妥推进、分步实施”的思路,宣布进一步加强融券业务监管,全面暂停限售股出借。具体包括:一是全面暂停限售股出借;二是将转融券市场化约定申报由实时可用调整为次日可用,对融券效率进行限制。因涉及系统调整等因素,第一项措施自1月29日起实施,第二项措施自3月18日起实施。 在东方证券王丽颖看来,转融券由T+0变为T+1市场此前已经有所消化,短期看对市场影响不大,但中长期对市场的正向反馈显而易见。 营造更加公平的市场秩序 业内人士认为,优化融券机制有利于营造更加公平的市场秩序,将切实保护广大投资者的合法权益,预计更多以投资者为中心的投资端改革实质性措施将会加速出台。 “转融券约定申报出借的证券从供融券投资者实时卖出改为次日可用后,前一日的出借信息通过交易所和中证金融网站公开,次一日起才可用于融券,给各类投资者充足时间消化市场信息,有助于切实保护广大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国泰君安非银金融首席分析师刘欣琦说。 中金公司分析师李佩凤同样认为,转融券市场化约定申报优化后,平衡了部分机构在信息、工具运用方面的应用,营造了更加公平的市场秩序。同时,本次调整也坚决打击了借融券之名行绕道减持、套现之实的违法违规行为,体现全面强化监管。 事实上,实施融资融券逆周期调节是证监会活跃资本市场、提振投资者信心的重要举措之一。今年以来,A股市场转融券存量规模呈快速下降态势,截至3月12日融券余额为436.7亿元,较开年以来下降近四成,在平抑市场波动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与海外资本市场相比,我国股市投资者结构尚不完善,存在散户多、机构投资者发展不足等特点。需对恶意做空、内幕交易、信息披露不足等执行严格监管,以保护股市投资者的合理利益。”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吴丹说。 在吴丹看来,后续监管层将持续践行“以投资者为本”的市场理念,深度优化融券、转融通等制度规则,加强融券业务规范性监管,严惩操纵市场的恶意做空力量,进一步呵护资本市场健康运行。 编辑:林郑宏 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400-6123115

来源:新华财经

2024-03-13 18:53:10

金价屡创新高 “黄金热”还能持续多久?

最近一周,金市投资者再次见证历史。金价强劲上涨创历史新高,黄金期货、现货价格亦创下年内单周最大涨幅。作为一种无息资产,投资者关注的是,金价缘何强劲上涨?“黄金热”未来还能持续多久? 国际国内金市集体上涨,单周涨幅创年内新高 “金价在2023年震荡上涨后,市场多数预期2024年还会创新高,但普遍预计应该在年中左右,没想到来得这么快。”提及近期金市的强劲涨势,黄金市场分析师程伟告诉记者。 最近一周,纽约市场黄金期货一度站上每盎司2200美元上方,到8日收盘,纽约黄金期货收报每盎司2185.5美元,单周上涨超过4.3%,创下2023年12月初以来的单周最大涨幅。以人民币计价的黄金价格亦强劲上涨,上海黄金交易所黄金现货AU9999报价目前已升至每克508元左右,而上海期货交易所上市的黄金期货主力合约则回到每克509元附近,单周涨幅均接近5%。 在终端市场,多数金店的足金饰品报价均达每克650元以上,投资金条报价也高达每克520元以上。“虽然都有一定的优惠,但价格比前期仍高出不少。”对比了几家金店报价后,长期投资黄金市场的消费者王玲最终从手机银行买入了投资金条,“金饰品的报价太高,后期置换新款不划算,也不适合用于投资。”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金价的强劲上涨,市场对买入卖出时点的争议再起,部分前期较低成本购入的投资者也选择在高点进行回购。“之前买入的金条价格基本都在每克200多元,按目前金店的回购价算,上涨了不少。”对此,曾在2019年购入投资金条的黄女士也告诉记者,近期已逐渐将此前买入的金条进行回购“落袋为安”。 市场看好长期表现,预期成关键指引 年初金价缘何再次强劲上涨?“今年黄金市场似乎在复制2023年初的市场表现,但相对而言,2023年初黄金市场的推动因素更明显。”程伟认为,2023年初,美元贬值,加上硅谷银行破产等系列风险事件成为金价上涨的主要推动因素,而近期,美国货币政策转向预期以及持续的地缘政治风险担忧是主要的推动因素。 “近期金价的上涨,一方面是美联储降息预期持续升温,另一方面实物消费需求强劲,也使黄金资产表现优于其他资产。”贺利氏贵金属中国区交易总监陆伟佳认为,此前美国的经济数据已减缓了投资者对通胀的担忧,市场对降息的押注再度升温,尽管全球最大的黄金ETF基金SPDR持有的黄金下滑,但中国和土耳其央行的增持弥补了市场的流出,加上中国春节期间黄金消费强劲,2024年中国市场需求仍可能继续上升。 光大期货的分析也认为,发达经济体降息预期强化是金价上涨的重要推动因素,尤其是欧美央行相似的立场使不同市场对降息的预期分歧弱化,目前市场投资者已预期年内美国的降息幅度或达到100基点,预计后续欧美央行的政策步伐会趋于一致。 不过一些分析也指出,当前金价已计入了部分欧美央行的降息预期,投资者的追涨仍需谨慎。“从驱动因素来看,避险也是推动金价上涨的另一重要因素。”程伟认为,包括巴以冲突、北约继续扩张等地缘政治事件也带动了市场的避险情绪,但地缘政治事件对市场的影响往往较短暂。 金市仍有机会,高位“炒金”需谨慎 每每黄金市场大幅上涨时,国内市场总会出现大量“蜂拥”入场者,此次也不例外。在小红书、微博等社交媒体平台,大批年轻消费者分享自己挑选、搭配、购买的心得,进一步带动年轻群体对金饰消费、金条投资的认同。“网上分享的古法、镂空、硬金等等工艺,包括与玉石等饰品的完美搭配,黄金饰品已经不是印象中‘金链子’的传统形象。”“00后”消费者万华告诉记者。 业内专家认为,从长期来看,黄金走势被看好,但市场投资仍需理性,尤其是在金价相对较高的时间段,参与黄金市场仍要以“稳”为主。目前国内投资者可以选择的黄金投资工具不少,既有高风险、高收益的现货和期货黄金交易,其杠杆交易特点让投资者面临比市场行情更大的波动风险,也有金融机构推出的贵金属钱包、实物金条、ETF基金及黄金类理财产品等,投资者首要选择好适合自身需求的投资渠道。 “黄金变现能力比较强,本身具有保值等功能,但持有黄金没有利息,只能通过低买高卖实现投资收益。”结合自身的投资经历,王玲建议资金充足的投资者若是希望日后升值,可以购入投资金条或黄金ETF基金,若有佩戴需求,金饰品是合适的选择,而按克重算的黄金产品性价比更高。 “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投资黄金市场应更多立足于长期投资。”在黄金市场专家蒋舒等业内人士看来,从历史上看,黄金与股票等其他资产价格同向波动的概率较小,因此海外投资者常常将固定比例的资产投资于黄金,一方面是发挥黄金的保值功能,另一方面,也能利用黄金与其他资产的波动特点来稳定整个投资组合的收益。 对于高风险高收益的投资,买卖时点最为关键,多数投资者还要“多做功课”来把握“黄金机会”。业内专家也指出,尽管近期金市的快速上涨让投资者产生了更高的预期,但市场高位风险也可能快速显现。“短期来看,黄金市场已经透支了金价未来一段时间的涨幅,一旦市场预期修复,金价很可能会快速回落。” 编辑:林郑宏 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400-6123115

来源:新华财经

2024-03-10 15:58:15

“特别国债”上新:期限“超长”,未来几年将连续发行

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为系统解决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进程中一些重大项目建设的资金问题,从今年开始拟连续几年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专项用于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今年先发行1万亿元。” 与普通国债相比,特别国债具有专款专用、用途灵活、不列入财政赤字等特点。回顾历史,我国分别于1998年、2007年、2020年发行了三次特别国债,发行金额分别为2700亿元、1.55万亿元、1万亿元,其中2007年发行的1.55万亿元特别国债分别于2017年、2022年两次对到期部分进行滚动发行,金额分别为6000亿元、7500亿元。 与前几次发行相比,本次特别国债“特别”在哪儿? 首先是强调债券期限为“超长期”。“超长期”国债一般指发行期限在10年以上的国债,我国10年及以下的国债实行关键年限定期发行制度,而10年以上的超长期国债由财政部根据市场和经济情况运行择机发行。目前我国已发行国债的期限最长为50年,于2009年首次发行,此前发行的国债最长期限为30年。 对于债券市场来说,超长期国债对丰富债券市场品种结构,完善收益率曲线,提供长期定价基准具有重要作用。随着近年来的快速发展,目前在我国债券市场中,短、中、长期债券已基本形成比较合理的结构。据国金证券统计,截至2024年1月18日,存续国债的期限分布较均衡,5年以下、5年、7年、10年、20年、30年、50年的占比分别为28%、16%、17%、22%、2%、11%、4%,10年以上超长期国债合计占比达到17%。 特别是2023年30年期国债期货的上线,为超长期国债提供了有效的利率对冲工具,可以满足保险机构对超长期债券进行套保和久期管理的需求,提升市场的定价效率,同时也进一步有助于国债收益率曲线形状改善,提升超长期现券交易流动性。 而从本次特别国债的资金使用来看,“为系统解决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进程中一些重大项目建设的资金问题”,特别国债将“专项用于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国防、科技、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社会保障等领域都是可能的资金投入方向。这些领域的投资规模巨大,回报周期长,风险较高,较难依靠市场机制和传统的财政手段来解决。而发行超长期国债可以提供长期、稳定、低成本的资金来源,降低财政压力,增强财政可持续性,正契合了这一建设资金需求。可以平衡财政支出的结构,避免短期债务的积累,实现财政支出的跨年度平滑,符合预算法的原则。 其次是首次提出“拟连续几年发行”的时间安排。发行特别国债是特殊时期的特殊手段。从此前几次发行来看,2007年与2020年的两次发行,时间间隔达到13年。本次提出连续发行的安排,凸显了当前所处时期的特殊性。 回顾历史,1998年,财政部向四大行定向发行了2700亿元的特别国债。当时,1995年生效的《商业银行法》,以及按《巴塞尔协议》的规定,银行资本充足率应不低于 8%。然而当时四大行按账面的资本净额计算的资本充足率为 5.86%,剔除掉未核销的呆账后只有 3.5%,四大行普遍存在资本金不足和不良资产庞大现象,面临生存与发展的严重问题。 2007年,发行1.55万亿元特别国债,主要用于置换央行外汇储备,组建中投公司作为外汇储备新的多元化投资平台。当时,中国国际收支持续顺差,外汇储备连年攀升,已突破1.4万亿美元,迫切需要建立中国的“主权财富基金”。 2020年,发行1万亿特别国债,处于新冠肺炎疫情发生的历史性时点,资金全部转给地方主要用于公共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和抗疫相关支出。 “十四五”时期正处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开局起步期、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持续深化期、新一轮科技与产业革命的加速拓展期。2024年则“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今年我国发展面临的环境仍是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经济回升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也不会改变,必须增强信心和底气。同时要坚持底线思维,做好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充分准备。” 在这一背景下提出“拟连续几年发行”特别国债的安排,表明了“系统解决”重大项目建设资金问题的决心和政策考量。国金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赵伟表示,尽管1万亿超长期特别国债不纳入赤字,但财政持续扩表的逻辑没变,“如果纳入赤字测算,整体赤字率是接近4%的,可以保证经济平稳运行”。预计将在未来几年中对加强粮食安全、能源安全、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城市基础设施和保障性安居工程配套基础设施、生态环境保护修复、交通物流重大基础设施等重点领域建设,起到积极作用。 编辑:林郑宏 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400-6123115

来源:新华财经

2024-03-05 15:36:34

上市公司注销式回购频现 “真金白银”提振投资者信心

2月份,A股超600家上市公司披露股份回购预案,多家公司拟回购金额在亿元以上。与以往不同的是,越来越多的公司选择注销式回购,其中不乏东方财富、比亚迪等公司将此前回购用途“改道”为注销。 业内认为,在市场估值相对有吸引力的情况下,注销式回购会提高每股收益和股东权益,同时还能起到优化股权结构与节税的作用,将形成对资本市场稳定运行的有力支撑。 上市公司注销式回购频现 2月26日,东方财富披露最新回购进展,宣布本轮回购已经结束,累计回购金额约10亿元,累计回购公司股份7145.26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0.45%。根据东方财富此前披露的回购计划,回购股份拟使用的资金总额为5亿元至10亿元,这意味着东方财富本次回购是按拟回购金额上限足额完成。 当日,东方财富还发布公告称,董事会拟调整已回购股份用途,由原计划用于“股权激励或员工持股计划”调整为“全部用于注销”,此举是为践行“以投资者为本”的上市公司发展理念,基于对公司未来发展前景的信心和对公司股票价值的认可。 与过往不同的是,之前上市公司回购股份用途多为员工持股或股权激励计划,而当前越来越多公司选择将回购股份全部或部分予以注销,比亚迪、美的集团、药明康德等一众龙头公司在今年曾先后推出股票回购注销计划。 据记者不完全统计,截至2月29日,今年以来A股有842家上市公司披露回购预案,拟回购金额上限超过7000亿元,其中以注销为目的的上市公司数量超过25%,无论是注销股份还是涉及金额均较上年同期都有所增加。 中国银河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杨超表示,回购股份数量多意味着当前公司股价被低估,上市公司正采取措施提升公司投资价值,且回购股份用于注销的公司中,优质企业较多,在当前经济持续恢复情况下,说明市场情绪逐步提振。 “真金白银”提振信心稳定股价 “回购计划有利于向市场传递积极信心,提高公司股价防止股价出现过度波动,这种积极干预措施是一举多得的,既有利于投资者也有利于企业,既有利于当下也着眼于长远。”中国社会科学院上市公司研究中心副主任张鹏说。 从过往实际案例看,注销式回购往往更有助于稳定股价,被市场称为“最具含金量”的回购。例如,国电电力曾在2020年至2021年间实施过三次回购并注销股份共计18.15亿股,占该公司目前总股本的9.24%,期间国电电力股价从2020年6月的低点1.75元/股,一路上涨至2021年年底的3.04元/股,有效发挥回购维护公司价值的作用。 张鹏表示,一般而言回购股份有多种形式,诸如开展员工激励等等,但回购后注销股份会使得剩余股份减少、注册资本减少,带来的直接结果便是每股收益的提高,这对市场价格无疑是强心剂,能形成对资本市场稳定运行的有力支撑,向投资者传递积极信心和未来发展的巨大潜力。 方正证券宏观经济芦哲团队研究发现,美股市场的股票回购具有明显的顺周期性,是推动美股长牛的重要因素之一。长期来看,在美股市场中投资那些频繁、大量进行回购的上市公司能够获得显著的累计超额收益。从回购的驱动因素上看,公司盈利是推动美股回购的主导因素。 政策鼓励积极开展回购注销 过去一年,上市公司通过回购维护公司价值的意愿不断增强,与监管机构不断完善回购制度、鼓励回购密不可分。 2023年8月,证监会明确“活跃资本市场,提振投资者信心”的一揽子政策措施,其中提到“修订股份回购制度规则,放宽相关回购条件,支持上市公司开展股份回购”。 2023年12月,证监会修订发布《上市公司股份回购规则》,进一步提高股份回购便利度、健全回购约束机制,严防“忽悠式回购”,推动上市公司重视回购、实施回购、规范回购,积极维护公司价值和股东权益。 1月25日至26日,证监会召开2024年系统工作会议,强调要突出以投资者为本的理念。其中包括大力推动提升上市公司的可投性,完善上市公司质量评价标准,督促和引导上市公司强化回报投资者的意识,更加积极开展回购注销、现金分红。 中信建投证券策略首席分析师陈果表示,近年来,证监会鼓励上市公司开展股份回购,A股市场回购规模持续增长。从历史演绎角度,回购政策的颁布和实施往往推动市场企稳走强。主动式回购在短期内对市场有积极的正向作用,往往在公布回购预案和公告的一个月内,股票上涨的公司数量会显著增加。 编辑:林郑宏 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400-6123115

来源:新华财经

2024-03-01 21:34:33

加载更多 加载完毕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