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首批“碳中和”债券面世引发业界广泛关注。
分析人士认为,“碳中和”债券虽为首次发行,但其本质上仍然属于绿色债券,在管理层提出中国努力争取于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大背景下,后续该市场的扩容实为大势所趋,而这也将助力引导资源配置向绿色产业和项目倾斜。
“绿债家族”日益壮大
所谓“碳中和”,是指国家、企业、产品、活动或个人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以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排放量,实现正负抵消,达到相对“零排放”。
2020年12月18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推动实现“碳中和”列为2021年重点任务。2021年1月4日,中国人民银行工作会议也将落实“碳中和”重大决策部署、完善绿色金融政策框架和激励机制列为重点工作。
值得一提的是,日前交易商协会创新推出了首批“碳中和”债券,发行人包括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华能国际电力股份有限公司、国家电力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四川省机场集团有限公司、雅砻江流域水电开发有限公司,总发行规模达64亿元,募集资金用于支持储能、水电、风电、光伏发电、绿色建筑等绿色低碳产业项目建设。
来自中金公司固收研究团队的观点认为,“碳中和”债券的推出使得国内绿色债券市场迎来了新发展,不仅将为相关项目提供资金支持——是绿色金融支持绿色产业发展的具体体现,更有助于吸引外资机构进入国内市场。
随着近几年海内外ESG投资理念的进一步深化,相关领域的资金投入规模出现了明显攀升。此次“碳中和”债券在认定评估过程中对募投项目是否符合国际标准(GBP/CBI)进行了相关评估,未来有助于吸引境外资金参与,亦有利于国内债券市场的国际化发展。
惠誉国际评级有限公司判断,后续国内的政策制定、公司治理框架以及金融机构的放贷和投资决策会越来越多地将可持续发展因素纳入考量范围。
规模扩张势在必行
可以看到,尽管中国绿色债券市场起步相对较晚,但其发展十分迅速,2018年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绿色债券来源国。
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末,我国绿色债券存量金额已达8707亿元,发行人主体超7成为AAA评级。再就发行情况来看,2015年至2019年发行规模逐年上升,除2015年外其余年份的发行量均超2000亿元,2019年甚至高达2951亿元。2020年的整体发行量虽有所回落,可仍然维持在2200亿元以上的相对高位。
眼下将投资与可持续发展目标挂钩已成为大势所趋。“2020年发生的事件将会产生长远的信用影响,绿色刺激措施料成为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全球主要经济体的一项优先任务,同时气候政策方面的全球协调亦将得以恢复。”穆迪高级副总裁James Leaton称:“欧盟、美国、中国的能源和排放目标将再次趋同。此外,重大ESG因素的透明度提高料对高风险行业的资本市场渠道和资产价值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穆迪方面预计,2021年全球绿色债券、社会责任和可持续发展债券(合称“可持续债券”)的发行额将达到创纪录的6500亿美元,较2020年的4910亿美元增长32%。细分而言,2021年全球绿债的发行额可达3750亿美元、社会责任债券发行额料达1500亿美元、可持续发展债券达1250亿美元。另外,随着经济的持续反弹,以及发行人越来越多地为环境友好项目寻求融资,则今年全球绿债发行额料大幅增长39%。
在大部分业界专家看来,后续可持续发展目标挂钩的绿色债券增长潜力不容小觑,因为其不仅能使发行人保有一般企业用途借款的灵活性,同时又能吸引具备可持续发展意识的投资者。随着相关标准的推进,未来必然会有更多企业通过限定募集资金用途以及与可持续发展目标挂钩的债券为其碳转型计划融资。
激发活力尚需政策护航
“我国绿色金融市场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中证鹏元资信评估股份有限公司研究发展部高慧珂直言,“不过,鉴于国内绿色投资理念和实践仍处于起步阶段,因此政策的激励和引导依旧不可或缺。”
综合业界专家建议,首先,加大“贴标”力度和规模应是关键。尤以地方政府债券市场来看,2020年很多绿色概念类的地方政府债券走入公众视野,募集资金多用于生态环保、轨道交通、污染防治等领域,但均未贴标。“给绿色债券贴标是必要的。”高慧珂指出,“其一,目前国内相关政策鼓励机构投资于绿色标的,贴标的绿色债券可以减少这些机构的筛选识别成本,有助于促进我国绿色投资的发展;其二,绿色债券市场的多元化程度越高,越能提升对不同类型投资者的吸引力。我国主权政府与地方政府绿色债券的参与度并不是很高,发展贴标的、具有政府信用的绿色主权债和绿色市政债有助于提高我国绿色债券市场的多元化程度。”
其次,与国际标准进一步靠拢亦是重中之重。绿色债券标准差异以及认证机构是否被国外认可仍是当前境外机构投资中国绿债时面临的主要问题。根据CBI数据,我国发行的绿色债券仅有约一半符合国际标准,未来如何缩小这种差异,依旧需要业界予以进一步探讨。建议结合海外经验,在市场发展早期,出台更多的优惠政策来引导绿色债券投资,比如央行在进行考核时可将绿色债券投资纳入统筹考量范围,在一些指标上给予优惠,以此来培育市场和相关投资人。
“碳中和”债券的推出是境内绿色债券市场又一创新和突破,有助于境内绿色债券市场进一步发展。展望后续,伴随信息披露要求的不断升级、碳排放计算以及环境评估的日益完备,那些制约绿色债券市场发展的关键问题必将迎刃而解,彼时更加有效的政策出台亦会打破掣肘,使该市场得到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