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基金市场的蓬勃发展,基金投资已经成为大家青睐的理财方式之一。网络上基金产品繁多,往往隐藏着不为人知的陷阱,有时候我们在微信群里看到一些基金的购买链接或者接到基金推介的电话,一不小心就可能上当受骗。那么,在购买基金的过程中,如何避免那些非法推介基金的坑呢?

首先,来了解下什么是非法基金推介。

据上交所公布的案例资料来看,基金推介领域的非法行为比较典型的有三种情况:

募集机构及其从业人员推介私募基金时,公开推介或者变相公开推介;

②使用“欲购从速”、“申购良机”等片面强调集中营销时间

③“伪私募”、“伪基金”的推介宣传行为。

其次,我们要知道非法基金推介的一些典型套路。

套路一:宣传保本保息

一些不法分子会过度宣传产品的安全性,承诺产品的最低收益率。实际上,在2018年4月,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国家外汇管理局联合发布的《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资产管理业务中不得承诺保本保收益,在推荐产品时不准向客户承诺产品的预期收益率。

不法分子通过宣传产品保本保息,其背后很有可能是利用资金池进行运作或是借新还旧的庞氏骗局。

套路二:私募基金产品公开宣传

部分不法私募机构会通过媒体、推介会、传单、手机短信等途径向社会进行公开宣传,这种一定要警惕。比如,通过微博、微信公众号、朋友圈和微信群等方式,宣传推介私募基金产品的,一定要远离!

法律规定,未经特定对象确定程序,募集机构不得向任何人宣传推介私募基金产品。私募可公开官宣的内容只有6项:私募基金管理人的品牌、发展战略、投资策略、管理团队、高管信息以及协会公示的、已备案私募基金的基本信息。

套路三:虚假包装

部分不法分子会狐假虎威利用政府、国企和银行等身份背书,例如某某公司通过高档豪华会所装门面,拉拢政府官员,打着政府项目的旗号推销基金产品,诱骗投资者信任。

套路四:概念炒作

用一些“高大上”的金融词汇大肆包装产品,以此迷惑金融知识相对薄弱的投资者。

投资者一旦遇到上述基金推介行为,很有可能就是非法基金推介,需要提高警惕。

最后,如何防范非法基金推介

如何远离非法基金推介,保护我们的“钱袋子”?根据上交所的总结,我们要牢记“三查”、“三不”。 

“三查”:

①查人。通过基金业协会网站查询,了解高管人员职业背景、学历情况、从业经历等,不可轻信所谓的“有关系”、“有资源”。

②查产品。产品中带“保本保收益”、“高收益无风险”、“快速致富”等噱头的要警惕。

③查合同。关注是否明确提示投资风险,核实相关条款与宣传推介内容是否一致。

“三不”:

①不贪小利。投资要量力而行,选择符合自己承受范围内的产品。

②不走过场。文件签署前认真审阅合同条款、风险揭示书、合格投资者承诺书等。

③不做甩手掌柜。投资前充分了解所投产品,知道与谁签约,资金划到何处;投资后如果发现基金管理存在违法违规情况的,及时向监管部门或公安机关报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