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年轻人理财意识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加入了理财大军,“搞钱”成为了当代大学生校园生活中十分重要的一件事。但是,根据第一财经财智云发布《2021大学生投资理财现状调查报告》显示, 67%的大学生的理财活动并不赚钱,只有4.1%的大学生可以在校内学习到理财课程。众多大学生在理财过程中频频踩雷被迫成为韭菜。为了不被当作韭菜,大学生“搞钱”过程中应该避免哪些误区呢?
误区1:理财等于生财
小赵说:“我刚刚抄底买了一支股票,这两天肯定会涨!”许多新手在进行投资时都幻想过“一夜暴富”的美梦,强调收益,淡化风险。实际上,“一夜暴富”并非神话,但“一夜暴跌”往往是更多人的常态。需谨记,风险与收益并存。在进行理财活动时,需要具备一定的风险意识,放平心态,合理看待市场涨跌。
误区2:理财观念过于激进
小明说:“几千块钱放在余额宝里面每天才收益几毛,连通胀都跑不过,这种产品我是看不上的,真男人就应该炒股!”
其实理财产品不应该以赚钱多少来比较,适合自己的产品才是最好的。理财是一件门槛低但上限高的事情,大部分理财活动都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对于新手来说,可以先从风险较低的稳健型产品进行投资,比如货币基金、债券基金。在学习的过程中慢慢尝试风险更大的理财产品,探索并建立合适自己的理财产品矩阵。
误区3:道听途说,过于信赖他人
小宋说:“我亲戚告诉我这个股票的内部消息,最近肯定会涨,你们快买。”
根据《2021大学生投资理财现状调查报告》,40.4%的在校生的理财决策会受到他人的影响。但是这些提供消息的“他人”实际上鱼龙混杂,水平不一。“听信他人,连这只股票属于哪个行业,业务如何都不知道”已经成为新手最常见的亏钱原因。
对于新人来说,投资理财产品的第一步应该是对该产品进行全面了解,深入挖掘该产品的基本面,属于哪个行业,主营业务是什么,公司近一年的业绩如何等等,争取做到知己知彼,百战百胜,这样才能进行理性投资,对自己的钱负责。
误区4:没财可理,所以不需要理财
小李说:“这个月的生活费月中就花完了,剩下半个月要靠花呗来生活,哪来的余钱进行理财呢?”
理财,顾名思义,就是打理钱财。对于很多大学生来说,生活费是他们人生中的第一笔完全由自己支配的钱,很多人常常会出现“不知道自己的钱都花到哪里”的情况。如果没有正确的理财观念,即使有再多的生活费,也会被花光,重复无钱可理的局面。
对于大学生来说,理财的第一步可以先从记账开始,通过了解自己财产的去向来优化资产配置,实现“节流”,从而增加自己的可支配收入。
误区5:担心亏钱,所以不理财
小王说:“我就这么一点生活费,买理财产品亏了的话连饭都吃不起。”
实际上,试错成本小正是大学生理财的优势之一。大学生的理财本金大多来源于生活费,除去生活必须开销之外,可以用来理财的资金并不多,比如投资100块钱,亏损30%,损失的也就两杯奶茶钱。通过较小的试错成本来积累经验,提高风险承压能力,这样当大学生步入社会后,将更有能力面对更加复杂的市场环境。
大学生理财最主要的目的在于建立理财意识。对于大多数大学生来说,赚钱不是大学期间理财的第一要务,而是应该通过理财来建立合理的消费观,学会合理、可持续地分配自己的钱财。因此,用积极的心态、谨慎的行动、不断学习金融知识来进行理财活动,能够最大程度地避免“搞钱”不成变“韭菜”。